本文將從建築特色、歷史背景以及空間再利用等角度,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這棟建築瑰寶。
建築特色
和平街160號的建築建於1930年代,由日本知名建築師井手薰設計。
該建築屬於近代主義風格,以簡潔、實用為特點。
在外觀上,建築物採用了方形柱式與平頂設計,大量使用了混凝土和磚塊構造,呈現出堅實穩重的氣質。
立面飾有細緻的石雕和裝飾線條,使整座建築顯得典雅大方。
在入口處,有一對高大的石獅守護著門廊,這是臺灣傳統建築中常見的元素,象徵著安定與吉祥。
此外,建築物兩側設有長窗和鐵欄杆,這不僅增強了建築的通風性,也成為室內空間的亮點。
歷史背景
和平街160號最初是由一位名叫陳氏的富商所建,當時他經營著一家成功的糖業公司,並希望在退休後能有一個舒適安逸的居所。
於是,他委託井手薰設計這棟建築物,並在1935年完工。
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,這棟建築被徵收為日本政府官舍,供高級官員居住。
1945年臺灣光復後,此建築曾被國民政府軍方接管,用作軍官宿舍和辦公室。
在1970年代,政府決定將這棟建築物列為古蹟,並進行修復和維護。
1998年,東海大學獲得此處的使用權,將其改建為藝術中心。
空間再利用
在經過專業人士的重新設計下,和平街160號的空間被巧妙地轉化為藝術展覽空間、表演場地和教學室。
建築物內部的挑高設計和寬敞的空間,使它成為舉辦各式藝文活動的理想場所。
在藝術展覽方面,東海大學經常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在此展出他們的作品。
此處不僅擁有豐富的展示面積,更具備完善的照明和空調系統,可確保展品呈現最佳狀態。
除了藝術展覽外,和平街160號還設有表演場地,用於舉辦音樂會、戲劇和舞蹈等表演。
這裡的音效設備先進,並配備了專業級的舞臺裝置,可滿足不同規模和風格的表演需求。
在教學方面,東海大學將部分空間開放給社區居民,提供各式課程和工作坊,如繪畫、攝影、音樂等。
這不僅促進了社群文化發展,也使民眾有機會接觸到專業的藝術教育。
保護與維護
由於和平街160號是歷史建築,在改建為藝術中心前,必須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研究,以瞭解其結構和歷史價值。
建築物在修復過程中遵循「最小幹預」原則,即在不破壞原有結構和材料的前提下,進行必要的加固和修繕。
此外,東海大學還定期對建築物進行維護和檢查,以確保其結構安全和建築質量。
例如,在每年的雨季和颱風季節,校方會安排專人負責監測建築物的狀況,並及時處理任何潛在問題。
和平街160號的轉變,不僅賦予了這棟歷史建築新生命,也成為台中市東區文化地標之一。
如今,這棟建築已成為當地居民和遊客休閒娛樂、文化交流和學習的重要場所,見證了臺灣社會和文化的發展。